menu
close
青年要闻
  • 展开全部
  • 展开全部
  • 青年要闻
    青年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旧数据20210919  青年要闻

    《我的中国梦》系列访谈之七十二:祝溪白、李福娟谈梦想与奋斗

    发布时间:2013-06-13  发布单位:系统管理员
    《我的中国梦》系列访谈之七十二:祝溪白、李福娟谈梦想与奋斗
    独臂女大学生李福娟:我现在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很多
    祝溪白:基层工作要乐于付出

     

    72期主持人: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

    72期嘉宾:祝溪白 团十七大代表,吉林长春市绿园区正阳街道团工委书记

                             李福娟:团十七大代表,潍坊学院学生 

    原文: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3-06/13/content_8559409.htm

     

      

    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劳动·创造·奋斗——我的中国梦》青春故事讲述活动。这项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主办,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中国青年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人人网和国际在线承办。我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担任本场主持。请今天的二位嘉宾跟网友打个招呼。

      祝溪白:大家好,我叫祝溪白,是团十七大代表,来自吉林长春市绿园区正阳街道。

      李福娟:大家好,我是团十七大代表。我是潍坊学院的一名学生。

      主持人:有句老话:巾帼不让须眉。我们很难准确估量出一个女性柔弱的肩膀上,能够担负起多么重的担子。今天的两位嘉宾都是很年轻的女性,她们的故事却能让人深深的折服。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她们做了些什么。溪白,我们了解到你在街道团工委工作,我记得你们街道团工委做街道团工委的班子的时候,你创造性的配齐了“1+4+N”,这个名词对于普通网友很陌生,能跟我们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工作?你具体负责做什么?

      祝溪白: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街道的共青团工作。2011年,是团中央根据街道人力、物力、财力不充足的情况,推动乡镇街道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号召大家按照“1+4+N”的模式配齐基层组织。在这项工作上,我们团省委做的比较快、落实的比较细。到我这儿我主要负责三件事:第一是搭建这个班子。第二是维系这个班子的运转。第三是激活这个班子的活力。现在我们这个街道的组织架构,街道团工委书记是144名副书记,NN名委员。委员和副书记的来源要在体制外有大部分的人选,优秀青年加入到这个街道。加入进来以后,我们对他没有一个体制上或者是工资上的给予,完全应该算是自愿、公益的行动。我们街道的副书记这个图上显示的是4名,有学校、有医院、有银行、有一个志愿团体的负责人。运行一段之后,我们发现体制外的副书记和委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我们建议上级能不能采纳我们的意见,设置四岗、以岗带人。把副书记四个人变成四个岗位,每个岗位设两名,现在我们是八名副书记,保证有一个人员流动的情况下,另一个副书记能够马上顶上,把工作继续下去。

      主持人:团队工作的对象是?

      祝溪白:我们团队服务对象还是基层的普通青年。我们按照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主持人:一般都做什么样的工作?

      祝溪白:一个是志愿服务。另一个是青年就业创业。还有一个是基层团建。

      主持人:我们了解一下福娟的情况,我注意到你现在少了一个手臂,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你五岁出了一场车祸造成的。现在你是一名大学生了。作为一名有残疾的孩子来说,考上大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也记得你说考上现在的潍坊学院是你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先跟大家说你考上大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李福娟:考上大学以后我改变挺多的。以前在高中上学的时候整天堆在书本里。大学给了我很多机会。以前我做志愿者活动有很多限制,同学要学习了,或者时间不合适了。但是大学的舞台大一些,而且上大学我也接触了很多不同的层面。包括后来,我刚进大学那会儿,首先是加入了志愿者协会。我也在我们学校院报和团刊负责文字编辑工作。后来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的话剧、情景剧朗诵的表演。这些对我心态上的改变特别大。可能从中学习到的东西特别多。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涉及过,而且作为我自身而言,我去做这些事情,可能更能感染我周围的同学。

      主持人:时间上安排更自由,生活上也丰富多彩了。

      李福娟:空间比较大,思想也比较开阔。好象我们现在还比较自由一些。我们学生可能就好象以前的时候有那些想法不敢去做,但是现在可以了。

      主持人:比如说什么事情之前不敢做,现在敢做了?

      李福娟:之前顾虑的比较多,现在不会,现在我会考虑一下同学的要求,可能他们也想去。因为周围有很多人也想像我一样想做志愿活动,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组织,或者不知道该去怎么做。我可以去领导他们做一些。

      主持人:现在我们谈两个细节的问题,是关于选择的。溪白,我记得你之前跟我们的记者说,你们参加过一次支教活动。你自己对志愿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后来立志当老师。后来阴差阳错的报考了公务员,来到现在这个岗位。这是什么样选择的考虑?

      祝溪白:一开始我是学中文的。我们毕业以后有一个毕业实习。我们学校毕业实习给了很多人选择性。但是都是在最基层的县里、乡里面的学校支教。我选了一个离我家最远的地方。我去那儿以后感受到做老师能给别人带来的价值。孩子们特别纯朴、特别热情,那儿的孩子有一种野性,但是内心是特别纯良的。我感觉当老师的那一段时间是我特别快乐的时间。那时候我发现我学师范没有学错,我应该适合当一个老师。但是毕业的时候,还没有到找工作之前,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知道有一个市委组织部组织的选调生,他要求的是党员学生干部才能报考。我符合要求,我就去试一试,结果一试考上了。考上之后我慢慢了解,知道它是要求考上的选调生是五年的基层服务,所有的岗位都是乡镇街道。当时我本来以为街道就是大妈的天下。一来就是邻里间的琐事,是电视剧里的那种想法。到了基层才发现处理的事都是跟百姓的疾苦有关的,挺有意思、挺锻炼人的。让我一个年轻人也找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因为在街道年轻人比较少,工作的创新上需要我们去做。

      主持人:做老师和做基层的公务员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祝溪白:相同的地方都是需要耐心、需要爱心。都比较琐碎。但是工作的意义都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福娟,你考上大学之后,有很多个人和企业准备给你捐款。觉得残疾孩子不容易。但是你拒绝了很多人的捐款。为什么?

      李福娟:我记得我第一次打工的时候是在一个房地产,当时他们说,当时我在干活的时候,他说挺能干的,挺认真的,特别欣赏我,说以后学费、生活费我给你负责了。其实我上高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学校里给我免了学费,我不需要他们帮助。上了大学之后,他们也这样说。上大学之后他们可能会觉得我需要他们帮助了。当时他们去送我还跟我说这个,我说其实我现在挺好的,而且我自己也会打一些小工,还有奖学金、助学金。其实社会上也有许多像我一样的孩子,你可以去帮帮他们,不用把这些过多的精力放在我身上。我说我现在挺好的,很感谢他们。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不仅仅是我。我现在已经过的挺好的,而且我自己也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是真的不需要这些钱吗?

      李福娟:也不是,我可能现在过的是苦一点,需要去解决一些生活费、学费什么的。但是我觉得我现在自己可以去做。而且真的觉得他们可以帮助别人,我有时候去做公益活动,也看到很多孩子,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了,可以在大学里上学,可以学习知识,还有很多朋友,可能他们更加需要帮助。每次有人来找我的时候,我就先感谢他们。然后就说,真的,谢谢你们。你可以去帮助他们,我跟他们说一下我了解的人。他们可能很不理解我,但是我觉得我现在真的挺好的。

      主持人:这些人给你最多的一笔捐款是多少?

      李福娟:应该是我的学费,应该有六千。

      主持人:一年六千?

      李福娟:对。他是先给我把学费交了。然后说要不要给我几百块生活费呢。我不想要。

      主持人:两位在经历刚才说的这些事情的时候肯定也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但是大家都知道。困难挫折肯定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理由。就像你们两位,都是满带笑容的,以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我还是想先从溪白谈,你刚才说到做团工委的团队建设,我听说你当时在招募体系外的青年团委副书记,有的人拒绝你,甚至有人把你当做搞传销的,你是怎么说服他们,给你泼冷水的人,你又怎么坚持下来了?

      祝溪白:因为这是一个新事,以前也没有经验。我们就开始摸索。根据社区实际,每个月大妈都去收卫生费。我为了找这些兼职的团书记,首先是宣传。我们当时的条件也不是特别好,我们跟着这些大妈到每一家每一户发了一些宣传单。当时招募来的也特别少。我们整理的报名表不到50个人。整个辖区12.5万人口,不到50个人理解这个事情。后来在这些人里筛选,这属于自荐的一批,我们筛选出来几个,觉得条件比较适合的加入到我们团工委。后来,我考虑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以单位聚集的形式比较多。就跟领导汇报,给我介绍了几个规模以上的企业。我挨个去找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或者是领导、或者是团组织的负责人,跟他们沟通,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我们的组织。企业、学校、事业单位,这样挨个单位去跑。最后找到了这16个人。我们团工委成立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感动。大家都愿意用自己的这份热情,把这份工作维持下去。

      主持人:你说的跑业务,跑了多久?

      祝溪白:跑了一两个月。因为这个工作团省委要求我们5月份完成,我3月份领到的任务,一直跑到了5月份,把这个工作完成。

      主持人:你能举一个例子吗,团工委到底做什么工作?

      祝溪白:团工委主要是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建组织、基层团建。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想自己创业,但是初期创业的资金不够,有一定的缺口。于是他就找到了团工委,看能不能帮他协调一下小额贷款。我们逐级的向上级报告。我们团工委跟吉林银行有一个联名贷款的金融产品。基本的程序是,从我们基层的团工委登记,然后信息递送到吉林银行,由他们审核,如果符合条件的话,就能及时、快速的贷下这笔款。今天,这个叫陈林年轻人在我们街道干了一个日杂店,他现在的商品量已经从初期的几百种到现在的几千种了,小零件什么的。这个工作虽然帮助的人还有限,一年大概能帮助八九个人,每个人最多能贷八万,最少能贷两万。但是我觉得确实是挺实诚的一个工作,让我们做了以后也感觉很有意义。

      主持人:陈林刚开始是贷了八万?

      祝溪白:对。他是大学生。我们街道团委也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大学生创业。

      主持人:你帮助他一块跑?

      祝溪白:对。因为我们有金融产品,拿着到和平支行找到银行的行长,他也挺支持这个工作的,从我们去跑到贷下来款,用了一个月。

      主持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快,陈林找对你了,找对了团组织的门了。

      祝溪白:欢迎大家都来找我。

      主持人:接下来聊一下福娟的故事。我了解到你并不只是失去一个手臂这样一个对你儿时来说可能是一个痛苦的事情,还有一些其他的家庭的事情,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场合你愿不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事情?

      李福娟:还行。以前很不愿意提起自己的家庭,包括同学也是,一般同学都不是很了解我的家庭。现在过去以后,回头看看,现在自己满幸福的。我是我现在的父母抱养的,后来因为我们家是卖酒糟,晒完了以后去送货,我的养母领着我在公路上晒东西,当时她可能没有注意,我就被车撞了,那是1995年,我5岁。当时撞得很厉害,当时就截肢了,因为还很小,自己感受不是很大。我妈妈是1997年跟我爸爸一块去送货,也是出了车祸,当时就不行了。后来就我跟爸爸一起,我妈妈走的时候,他们跟我说妈妈去哪了,不会跟我说妈妈去世了,永远离开你们,可能是安慰我。当时我对死亡的概念不是特别大。我上初一的时候,我爸爸得了肺癌,挺严重的,去世了。当时爸爸离开我的时候,感触特别深,感觉天塌了一样,特别绝望。当时我爸爸告诉我,我是抱养的,我想爸爸可能是怕我太难过而在骗我,但是我真的是不能接受。包括后来这一切。自己无依无靠的时候,轻生的念头都有,觉得为什么这一切都遭遇在我一个人身上。其实这些经历。

      主持人:父亲去世的时候你多大?

      李福娟:13岁,刚上初一。

      主持人:也知道母亲去世了?

      李福娟:那个时候母亲早就去世了。刚开始我妈妈走的那会儿他们不会告诉我,我后来会知道,会懂得那些事情,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可能当时不能体会到生离死别的感觉,但是当我父亲走的时候,我眼睁睁的看着父亲离开我的时候,特别绝望,真的很无助。看父亲那么痛苦,自己也很想去帮助他。但是自己真的无能为力,特别绝望。以前想想就会很难受,现在觉得还好。可能有些故事当你回头去看的时候,就是这些事情让你长大了。

      主持人:你现在更多的是满脸笑容,但是当你回忆起那段事情的时候也是满眼泪光。我听说你那会儿的时候是整日以泪洗面的。

      李福娟:对。我爸爸也有一个儿子,我的哥哥,但是他当时也不想管我。我初中的校长听到我的事情说,不能不管这个孩子,给我单独找了一个宿舍,从初一开始寄宿学校。以前在家里有爸爸,还能照顾着你。那会儿也挺宠我的。突然一下子全都没有了。我刚到宿舍的时候特别不喜欢晚上自己一个人,每天晚上都会哭,特别想念我爸爸。我还有一个姑姑,我姑姑对我还挺好的,那会儿看见我,感觉我一夜长大了似的,以前还会挺不懂事的,可能就是这些经历让自己长大了。

      主持人:你说的成长的经历,在那段时间也是用泪水换回来的?

      李福娟:对。天天哭,尤其是看着同学爸爸妈妈的时候,或者过节的时候人家都会回家,我自己就会在宿舍里面。那会儿心里特别难受,特别想念爸爸。

      主持人:后来是慢慢转变过来的吗?是时间还是有一个什么样的机遇?

      李福娟:可能就是我自己,当老师和同学都对我特别关心。可能我自己觉得自己无依无靠,没有父母,但是他们确实给了我很多爱,包括老师和同学。那会儿好象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一个人,可能是自己给了自己太多包袱。以前学习还可以,还挺好的,可是后来感觉整天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整天想,我怎么会这样,整天怨天尤人,抱怨生活。同学们有时候周末会领着我去他家,老师过节的时候也会去看看我。他们没有抛弃我,他们其实很在乎我,不是我想的那样。当时在想,我为什么要这样,我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自暴自弃。有很多人还在关心我。

      主持人:过了多久你不再晚上一个人哭了?

      李福娟:初一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哭。有时候跟同学一块还不会那样。尤其是过节,或者心里特别难过的时候就特别想念,会想如果有爸爸在身边会怎样。后来也想开了,自己可以去面对这一切。包括以前我爸爸在的时候,我也挺自立的,他总是告诉我,你自己可以做好,不要去想靠别人,让我自己去争取。他会那样教导我。

      主持人:这是一个自立的过程,就像你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离开父母有点类似。但是这么说可能不太合适。包括你五六岁的时候失去一个臂膀,后来也要慢慢的自己生活一样。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内心里能够自立了?

      李福娟:我觉得我到初中毕业的时候,那会儿还是有点自闭。因为我一个手,我很不愿意出去。其实平常同学看我嘻嘻哈哈的。我还是比较自卑。每天都会穿长袖,夏天不敢穿短袖。就像我有时候也会,看那个同学打扮的比较奇怪,就会多看他两眼。别人都会投来异样的目光,让你觉得很害怕。

      主持人:可能有时候是无心。

      李福娟:可能他们并不是那样想,是我自己给自己加了一个包袱,觉得他们是不是瞧不起我,是不是看我的那个。就会这样想。

      主持人:最终还是你身边的同学老师慢慢给你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李福娟:对。他们可能刚开始会觉得我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会当我跟别的同学不一样。但是时间一久了,他们就会像正常同学一样对待我,不会把我特别的单独放起来。

      主持人:我们聊点开心的,福娟很爱聊这个话题,志愿,你后来慢慢的自立起来,也是有助人、自助这样一个理念,也是跟这个活动相关。先从溪白开始。你在街道也组建了自己的志愿联合会,也担任了会长。这个联合会跟团工委的工作相比,它的工作是什么?

      祝溪白:这个工作是我们团工委建成以后的一个项目、一个载体,我们怎么把志愿服务做成长效化,形成一个社会功能。我们就想把辖区的志愿者集合起来,按照性质的不同分成各个服务队。在这个服务队的基础上跟我们辖区八个区结成一个一个的帮扶队子。每个月到社区里面去服务。

      主持人:相当于你把本来就有的志愿者团队集合在一起,把功能、工作更明确一点,理顺一下。你自己有没有做过具体的志愿活动?

      祝溪白:有。我感触特别深的,我们搞了一个代理儿女。我们辖区可能历史形成的原因,辖区的空巢老人特别多,现在我们经过排查一共有三百多个,所以我们就想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孤独的事。因为志愿者很多人都是年轻的大学生,我们没有更多的金钱去捐助,我们就想解决老人精神慰藉,跟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我也跟一个老人结缘了,他叫苏振城,他是80多岁的老人,我跟他结成帮扶对子,有点差辈了,但是我们还挺投缘的,我就算他的代理女儿。他其实跟我爷爷一样大。我去他家帮助他做一些简单的打扫,有时候陪他聊聊天、说说话,过年过节我们单位发一些福利,端午节发粽子、中秋节发月饼,我全都搬到他家去,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这个老年人很开心。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我这个苏老特别有文艺气息,是文艺老青年。平时愿意拉拉二胡,虽然八十岁了,但是手不抖、眼不花,我感觉他是一个长寿的老寿星。我发现他有文艺才能之后,我就想可能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些爱好,我跟街道的领导说,能不能搞一个才艺大比拼,代理儿女和老人家庭式的才艺大比拼。我们选了十对,我们两个也是其中一对,他拉二胡我唱歌。上台之后感觉还挺好,大家感觉眼前一亮。还有一些老年人和孩子他们组成走模特步、有人是跳舞,我们是吹拉弹唱。最后搞了一个PK式的活动,下面找一些居民来投票,那个形式我感觉还挺活跃的。最后老年人也参加这个活动,结识了更多老朋友,他们也觉得生活不再那么空虚。我就觉得挺好的,以后这种创新可能要多想一点,多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志愿服务要多从受助者的心理出发。

      主持人:福娟,我记得你从高中就开始做一些志愿者活动,还自己亲自创建了一个志愿者协会,担任会长。高中一般大家学业都比较紧张,那个时候做志愿活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李福娟:我从初中父亲去世之后,一直得到社会的帮助,我特别想帮助别人。我觉得我可以,因为我觉得我基本上都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包括肢体上。当时很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下别人。我第一次也是跟一个同学去,他们有一个社团,我就去了一次。我感觉挺好的,而且帮助别人挺快乐的。我也了解过,我周围同学有很多想做志愿活动的,因为高中学业很紧张,只有大休才可以去。我就想,因为自身得到了太多的帮助,这是我主要想去成立志愿者协会的最大的原因。

      主持人:后来在大学里面你还继续做志愿活动,也是这样一个考虑吗?

      李福娟:在大学里我觉得我更应该做了,因为我时间充足了。

      主持人:大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志愿活动是什么?

      李福娟:我去儿童福利院。因为我们潍坊的儿童福利院都是被遗弃的孩子,跟我差不多情况。我大学第一次去福利院,大一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去的时候挺兴奋的,还买了很多糖果给小朋友。这是我们在看里面一个小朋友,因为不让我们接触,那个小朋友贴着玻璃,那个小姑娘吵着要抱抱他。可能工作人员说怕我们身上有细菌。六七岁的孩子,好象他们的免疫力差一点,不让我们接触。这些是严重一点的,有一些好一点的,我们会去给他们讲讲课,跟他们玩玩。窗户里面的小姑娘,当时她哭着喊着让我抱抱她。我感触特别深。我以前做公益活动的时候,老是觉得我去帮他们打扫卫生、表演节目。但是我现在,就因为这个小姑娘的原因,我改变了。可能我们一般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整天围绕着他一个孩子身边,然而被遗弃的孩子们缺少这种关爱,仅仅需要一个拥抱而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抱抱她。这也对我做公益活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包括我以后可能更多的去关注一下这些孩子或者是老人内心的心灵上的慰藉。这是感触特别深的一次。

      主持人:这跟你个人感触特别深,因为你自己也有一些经历。

      李福娟:我也算是一个孤儿,以前也会抱怨,觉得生活对我很不公平。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很多。我很想去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小孩,让他们得到一些温暖,可能我这一方面还需要努力。

      主持人:你现在还会经常跟自己说什么样的话?

      李福娟:现在我不会有消极的心态了,包括我觉得做公益活动给了我特别大的改变。我以前的时候,别人会觉得我是那种需要别人的帮助,身体有缺陷,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但是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给你的认可,大家给你的支持的时候,让我整个人从心态上改变了很多,我没有必要自卑,我也没有理由自卑。

      主持人:这是当代青年人应该有的姿态。两位都很年轻,福娟还是90后,是追梦的年纪,对未来有很多憧憬。你们跟各位网友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

      祝溪白: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凯鲁亚克说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他说的是一种心态。心态上永远年轻、善良、纯真,对生活有一个感受的激情。我的梦想往大了说,就是希望能够把我自己的青春期无限延长。虽然无法做到生理上的长生不老,但是我希望心理上永远年轻。因为作为一个基层团干部,也是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年轻人的青春有无限可能性,这一点是青春最宝贵的。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他们加入更多的青春建功的服务中。帮助他延展他们的青春,这也是我最大的梦想。

      李福娟:因为我自身,可以说是社会把我养大的,无论以后我从事什么工作,我永远不会放弃我的志愿公益活动。我真的很想反哺社会,我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也是这个社会把我养大。目前我最小的目标是我想毕业以后去支教一次。如果大的话,无论我以后做什么工作,我都会去坚持我的志愿公益活动。我也会去告诫自己。我有时候也会有很多顾虑,我老是跟自己说,你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但是永远不要放弃。可能有一天你回顾你经历的这些点点滴滴,可能真的会是一个幸福的故事。有一天我也会很自豪的向世界、向社会宣布,我很重要。

      主持人:具体的目标可能还没有定下来,但是方向已经定了?

      李福娟:对。因为我现在还在上学,目前毕业的话,我可能会去支教。我以后无论做什么,可能做的工作跟公益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通过社会上的组织,一直坚持我的志愿公益活动。

      主持人:我们先聊到这儿,接下来看看网友朋友们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接下来进入网友提问环节。第一位网友是向溪白提问的,他问基层干部的工作是直接面向群众的,你是怎么调整自己,让自己从大学生尽快转向为一个基层干部?

      祝溪白:刚到基层工作,我也面临一些没有见过的场面,我从学校的角度一直在学习,主要是跟街道同事去学怎么处理。比如说我看见过有低保户来上访,有低保户想办低保。因为办低保的人特别多,他得逐层来,时间上慢了,他比较着急,就直接去找我们党办。很多特殊家庭的人,心理上也有一些小纠结,所以有的时候会从一件事情引到另外一个事,所以我们就得逐件事的跟他访谈,就像话痨似的特别有耐心的跟他讲解,我们耐心的讲解慢慢能熔化他的心。可能他来的时候心情是很急躁的,但是走的时候他的事情就已经处理好了。我们慢慢用百姓的语言跟他沟通。我以后在沟通这一块还要继续学习。

      主持人:所以角色的转换是说话方式的转变?

      祝溪白:说话的方式、理解的方式,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说一些能说到他心坎里的话,帮助他处理问题,这件事他也慢慢能接受了。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低保户最后是把他的问题解决了?

      祝溪白:把他的事情了解清楚以后,把他领到民政科长那儿了,民政科长把他的事情处理了。

      主持人:你怎么称呼他的?

      祝溪白:大爷。看见比自己年龄长一点的女的叫姐,男的叫哥,不好界定的四五十岁的女的都叫姐。

      主持人:接下来这个问题是问福娟,想让你谈一下你的童年。童年的时候你的养母养父去世,你的哥哥他用了抛弃这两个字,你还相信人世间的真情吗?

      李福娟:我相信,可能他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因为我那个哥哥也成家了,我也不怪他。我不会因为他一个人而让我去怀疑这个世界。他们不管我,有人管我,我的学校、我的老师特别爱我。我不会因为他一个人而改变了我对所有人的看法。我是很相信这个世界的,因为世界确实给了我很多的爱。

      主持人:后来他成家,你也知道这事情?

      李福娟:对。

      主持人:你还关注他?

      李福娟:还行,我也会逢年过节去看看他,我们小时候一起长大,他当时可能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我当时也挺不解的,我想我没有怎么得罪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来伤害我,我那个时候不理解,他有他的原因,因为他也是爸爸的孩子,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哥哥也是挺好的,可能他不想有这个妹妹吧。

      主持人:总之现在两个人我听你刚才的话,还是比较融洽的关系。

      李福娟:一般。不会经常来往。因为他可能觉得我会是他的一个包袱,我是这样想的。

      主持人:但是你不会因为这一个人改变你对这个世界其他人的看法?

      李福娟:永远不会。

      主持人:接下来是向两位提问的,你们都是共青团十七大的代表,请问你们打算带来哪些基层团干部或者基层团员的心声?马上要开会了,想听你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祝溪白:首先当这个代表我也挺惭愧的,因为我做的是本职工作,我不像福娟有那么突出的事迹。我自己觉得能来就是一种荣幸了。我作为基层团干部来参加团代会主要是想学习一下团中央有没有什么新的精神,需要基层落实的。如果有机会的话,也想反映一下现在基层,现在的组织格局创新之后,我们工作开展的情况。因为原来街道没人、没钱,团工委在街道没有地位。现在组织格局创新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也希望把自己新的经验传播出去,跟别的省或者自己省内团里的谈代表有交流,主要是一个学习的心态来的。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你们反映,带着一些基层的声音,现在有什么想法吗?

      祝溪白:比如说我们一些创新的工作,从街道团工委、社区团支部,我们建了责任田、团员中心户,这样一个模式跟其他省的同仁分享一下,看看这样做是不是可行,探讨一下工作的思路。

      主持人:还是从工作角度做这个事情。

      祝溪白:对。

      主持人:福娟呢?

      李福娟:我以前也参加过我们那儿的团代会。这一次我会学习的更多。因为他主要是全国的青年,而且有很多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其他青年,会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一点东西。我现在在上学,我比较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因为现在好象就业挺难的。我们下面有很多的青年,我们学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有很多好的点子,那么我就有可能给他们以帮助。

      主持人:他们带给你了吗?你的同学,或者你们学校其他人的一些想法、建议,有跟你交流吗?

      李福娟:有过。就像我们做志愿者活动一样,他们也有想法,但是就是少一个组织者。我有时候觉得,他有时候积极性也不够,我们团委老师说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我觉得青年的创造性的发起一个活动也挺重要的。他们可能会很被动,好象今天你去干什么,他就会去,也会做的很好,但是我们创造性的发起活动也很重要。如果团代会上,我还会关注我们社会上有残缺的孩子,福利方面会关注一些。会提点建议。

      主持人:接下来这位网友问的溪白,他说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不讲理的群众?你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把你气的哭鼻子?

      祝溪白:工作中还好,因为我主要在街道负责团委、宣传。我们有一个受助者,我们去帮助了他,我们需要媒体做宣传的时候,他不是很配合。这是一个退伍的老兵,我们帮助了他,对他进行了慰问,带着他出去春游,举行一些小活动。要去他家采访的时候,由于他精神上常年累计下来的孤僻,导致了他把记者直接往外撵、把我们也往外撵,用了不太好的词说我们。当时我们决定,那就先不要采访人家了,可能也是打扰人家的生活。事后我们和所在社区的社区主任找到他,这次我们单独找到他的时候,他情绪又变得很欢迎。类似这种的也有,可能是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这是在基层工作学习到的。

      主持人: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接下来是向福娟提问。他问,一只胳膊,你的生活怎么解决?去吃饭、洗衣服、洗澡,需要别人帮助你一起来做吗?还是完全靠自己?

      李福娟:完全靠自己。可能你们是两个手这样叠被子,我会用我的下巴帮忙撑一撑,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也习惯了用左手。包括写字可能会不太方便。但是你有时候用别的小东西压一压,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跟你们不一样,在你们看起来有点怪异。

      主持人:尤其是穿衣服,上衣你怎么穿?

      李福娟:我现在觉得很正常,很方便,跟正常同学一样,我穿的也挺快的,不会有什么影响。

      主持人:一般进入大学之后,都有军训,当时叠被子,你的速度跟同学一样速度?

      李福娟:一样。刚开始教官还说你就不用了,我说可以的。我也会顺被子顺的很直,我把被子叠起来,就这样压着,手这样拿过去。

      主持人:也是小豆腐块?

      李福娟:对。

      主持人:接下来也是向两位嘉宾一起发问。做公益的过程中肯定能看到社会底层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痛苦普通人无法想象。你们觉得改变他们的困境应该靠什么?是公益、志愿还是政府,还是靠自己?

      祝溪白:我感觉内在动力是最重要的。他个人愿不愿意创造他自己的幸福生活。如果他有这个信念,别人的帮忙是锦上添花。但是如果他是超级负能量,一直低迷不振的人,别人再怎么帮助他,他也是没有办法振作。从具体的实施来看,可能政府去购买志愿服务这样一个形式,我觉得是比较可行的,在我看来。比如说政府每年拿出来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负责志愿服务,启动一些项目,一些有爱心的志愿者和企事业单位的人他们自愿加入到志愿服务这个圈子、池子里。他们再添一些自己的爱心、金钱,各种东西,把这个东西越做越大。可能初期需要项目的设计和方向由政府一些部门来规划比较好。我是这么想的,想的不是很成熟。

      主持人:其实这几个方面都是不能缺少的?

      祝溪白:对。内核就是受助者本人。推动可能是社会协同参与,但是主体政府主导引领一下比较好。

      李福娟:我也接触了很多,因为我一般都是盲校或者残缺的孩子,想去改变他们的话,包括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政府去参与帮助他们,他们的住宿、学习环境很好。我也会接触一些很自卑的孩子,他的腿不行了,我跟他说话,他就说他不行,他觉得自己不行。我觉得首先要让他内心强大起来。政府会有一些引领,需要我们这些热心的青年去帮助他们,但首先他们自己也得觉得自己行才可以。需要我们给他们传递一点正能量,我去我就跟他说,你看姐姐也只有一只手,用切身体会去改变他们。有一些因为时间原因、家庭原因,也会需要时间长一点。这三个我觉得都不要缺少。

      主持人:溪白,你虽然在团委呆过,面对社区那么多人,单向匹马又是女孩子,开始工作肯定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你现在印象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祝溪白:最困难的一段还是组建团工委去找人的时候,那段时间是比较孤单的状态,到处自己跑。但是那段时间现在自己想起来也是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一段,所以我觉得困难和成功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建成班子之后,人员流动特别大。有一些副书记和委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有的根据工作需要就调走了,我们班子可能又空了。面临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发起一些创新的方法,就是刚才我说的四岗的问题来解决这个困难。我想,困难是暂时的,跟上级、领导、同事多研究,要多碰撞,才能把这个东西解决,找到一个好的途径。没有一个问题是自己能独立完成的,都是一个团队、集体的力量。

      主持人:这也应该是你从大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的领悟吧?

      祝溪白:对。原来大学是小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参加什么社团就去。真正工作以后,这个工作是你的,你必须把它干好,想把它干好就必须要找别人帮忙,跟别人共同完成。这也是成长的一个转变。

      主持人:接下来这位网友向福娟提问。跟同龄人相比,你可能承受的要多很多。你有没有为此苦恼过?怎么调节自己?

      李福娟:以前肯定会苦恼。我以前还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的青春被拔苗助长了》,当时真的是一夜之间长大,可能同龄人都在爸爸妈妈的关爱和宠溺下。我经历的比较多,当时你在经历这些的时候,可能真的是内心也会有一些的抱怨或者沮丧。但是,别人传递给我的那些会激励着我,让自己强大起来。我觉得我现在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我人生的财富,我很感激命运。以前有时候会抱怨命运,但是我现在不会。我觉得真的会感谢命运。

      主持人:这些听起来都是后话。你刚才说你苦恼的时候,或者你写下《我自己被拔苗助长》这样文章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怎么调整自己进入到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

      李福娟:可能就是一种心态吧。

      主持人:你会做一些什么样的运动,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些小窍门或者是技巧来调节自己的心态?

      李福娟:我喜欢写东西,我在学校也负责文字编辑。我也比较喜欢运动,我喜欢打羽毛球。

      主持人:左手打羽毛球?

      李福娟:对。我有时候在想,真的会沮丧,有时候成绩考不好也会难受。就想,这算什么,我有时候会用一个比较变态的想法,爸爸去世了我都能承受,这有什么?当别人很在意你的时候,或者别人给予你温暖的时候,你会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么多人这么在乎你,你还在这里沮丧。

      主持人:就像你说的,我听起来好象你写文章也是自己调节的一个发泄。算是这样吗?

      李福娟:有时候就会把此时的心情记录下来,写完之后,就像一个倾诉对象一样。

      主持人:好,谢谢你们两位。今天两位嘉宾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告诉所有人,她们有担当、能吃苦,充满了正能量,肯定能担负起将来的责任和使命。难怪你们俩能当选共青团十七大的代表。在此我们也预祝共青团十七大能够顺利举行。再次感谢各位网友和两位嘉宾的参与。谢谢!